按关键词阅读:
随后,更多资金进入,鞋的价格被抬高,但最终,在到达某一高点时,资本会获利离场,鞋子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接盘的人蒙受损失。
刘远举提到,类似炒鞋的行为并不罕见。普洱茶、名贵中药材、名酒、核桃、藏獒,甚至大葱、蒜都曾被“炒”过。但与以往的炒作不同的是,炒鞋被迅速地互联网化、被金融化了。
2019年上半年,炒鞋牛市的出现,限量版球鞋价格的不断上涨,炒鞋圈的财富神话不断涌现。
伴随炒鞋圈的疯狂,类似的骗局也随之出现。
刘远举提到,有国外知名球鞋“倒爷”分享自己的炒鞋经历,他在Yeezy 750 Boost发售时,通过各个渠道买来一共127双鞋子。随着鞋子价格被炒高,高价卖出,两天内获利22.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0万元。

“殷十亿”造假的存款证明。
银行发声提醒机构警惕炒鞋
这已经不是秦岳第一次被骗了。
在接触殷浩之前,他曾花费了三十多万元,在北京的一名贩鞋商处订购了一批球鞋,对方给了他一个国际物流单号,但最后他发现这批单号是假的,约定交货的限期过后,对方既没有发货,也没有赔付鞋款。
今年七八月,炒鞋圈频繁出事。10月14日,一则道歉声明在成都鞋圈大热,一位小有名气的“97后”鞋商因为炒鞋,导致资金链断裂,欠下千万贷款,在消失三个月后,他发出了道歉公告,说:“我是饼干,我是一个犯了错的年轻人。”
来自江苏的王虎(化名),今年3月在朋友推荐下,在一个刘姓微信好友处开始订购“期鞋”。在支付了140多万的鞋款后,对方仅退回了二十万的本金和六十万的货物,剩余的六十多万,再也没了音信。他和其余几十人选择报案后,警方以“合同诈骗”立案,却迟迟没有传来后续进展。
秦岳自嘲,27岁的他已经是炒鞋圈的大龄鞋贩,更多的炒鞋者是“95后”的年轻人,其中多数是大学生甚至高中生。一旦上游鞋商出现问题,学生难以承受炒鞋失败的后果。他印象最深的是,微信好友中一名大学生休学炒鞋,起初时常发朋友圈“大学生休学创业怎么看”,过了两个月,被骗两百多万后,发朋友圈说,“大家别逼我了,我不想活了。”
炒鞋市场的乱象引发监管部门关注。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简报,提醒机构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简报将炒鞋平台定义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
截至目前,各个球鞋转卖平台,已将“闪购”、K线图、涨跌幅、预售券等功能陆续下架。

民警审讯“殷十亿”。警方供图
■ 专家观点
炒鞋本质上就是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
长江案例中心杨燕主任在接受新京报采访人员采访时提到,“炒”这个行为在市场中很常见,一旦这个行为主宰和操纵了市场交易,那么价格本身就会逐渐偏离标的的内在价值或反映真实的供需平衡点,形成价格泡沫。
稿源:( 新京报举报)
【】网址:http://www.shadafang.com/c/hn497540.html
标题:球鞋|疯狂炒鞋圈:鞋贩伪造十亿存款半年圈钱六百万(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