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彝族小伙论文致谢刷屏,为何会让人感动地落泪?

李想的朋友圈已经被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的论文致谢刷屏了三天 。 不断有凉山同乡给李想发来微信 , “阿苏是我们的榜样” 。
远在厦门的何子耕和苏正民已三年没见 , 读完6000余字致谢 , 他写下了一段长长的留言:“正民学弟 , 你以一己之力激励了更多像我一样与你同龄的青年大学生 。 ”
武汉上班族刘楠在下班的地铁上边看边哭 , 眼泪把口罩都要打湿了 。 她把苏正民的致谢链接转发到大学宿舍群 , 正在吃晚饭的舍友说 , 眼泪都掉在了米饭上;还有舍友正在出差等高铁 , 偷偷在候车大厅抹眼泪 。
有媒体评论说 , 人们感动于这6000字 , 是因为助人与感恩是世间最动人的力量 , 也因为它符合这个社会最干净的价值信条:爱出者爱返 , 福往者福来;有志者事竟成 , 苦心人天不负 。
大凉山彝族小伙论文致谢刷屏,为何会让人感动地落泪?
文章图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生苏正民 。 采访人员任勇摄
读到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意义
李想没有想到 , 她认识三年的苏大哥忽然上了热搜 , “很久不联系的同学也都跑来问我 , 认不认识苏正民” 。
李想也来自大凉山 , 她朋友圈里的凉山人都在转发苏正民的毕业论文致谢 , “我们曾经都是‘苏正民’ , 但他做了我们想做但没做成的事” 。
去年寒假 , 李想加入苏正民志愿服务队 , 一起前往凉山支教 。 支教结束后 , 他和苏正民一起去家访 。 在一位受资助的女孩家 , 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3个孩子 , 还要赡养一位老人 。 为了撑起这个家 , 年轻的母亲一个人打了两份工 。 这位母亲告诉他们 , 再难也要把孩子们送出大山 。
“走出大凉山的人有着一种相同的特质 , 尤其是年轻一代 , 我们从脱贫攻坚决战中汲取了营养和力量 , 顽强地成长着 。 同时 , 我们也想在自己跑起来后 , 能回头帮助别人 。 ”李想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苏正民的每一步努力 , 都是体现了“人活着是为了摆脱贫困 , 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
林露和苏正民是高中同班同学 。 和苏正民一样 , 林露的求学之路也是困难模式 , 也同样在中学时期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和帮扶 。
林露说 , 苏正民对她触动最大的 , 就是“大家都有这份心 , 但是他付诸行动了” 。 林露以前一直觉得 , 我们回馈社会可能需要有钱时再做 , 或者我有一定成就后再做 。 但苏正民发起的阿依助学计划让她忽然意识到 , 哪怕每天只需要一块钱 , 也能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 。
不仅是林露和李想 , 网络上众多来自凉山或贫困山区的“苏正民们”写下了留言 , 讲述着他们相似的成长故事 。 网友“赵兴旺”在评论中写道:“自己也是从国家级贫困地区考出来的‘大山娃’ , 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家人、感谢老师、感谢社会 , 让我和无数个‘阿苏’一样走出了这绵延无尽的大山 。 ”
大凉山彝族小伙论文致谢刷屏,为何会让人感动地落泪?
文章图片
2020年4月 , 苏正民去看望资助的学生 。
一位不愿具名的凉山人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致谢中 , 最让他共情的是那句“山里走出来的孩子不能将自己的心也锁在层层叠叠的峦嶂中” 。 他和苏正民经历了相似的磨难 , 作为凉山彝族孩子 , 他却未能像苏正民一样鼓足勇气战胜自卑 。 大学期间 , 他错过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 。 庆幸的是 , 在毕业之际 , 他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 , 终于让自己有机会用青春回报党和国家 。
湖北省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韩承熙说 , 6000多字的论文致谢就是一粒种子长成大树的故事 , 是无数贫寒学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缩影 。 为何会让人泪目?因为我们在致谢中读到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意义 。 苏正民就是新时代青年最好的榜样 , 他向阳而生 , 再卑微的种子也能开出属于自己绚烂夺目的花朵 。
助人与感恩是世间最动人的力量
现在厦门大学读研的何子耕上次见到苏正民 , 还是三年前 , 这也是两人唯一的一次见面 。
2019年 , 湖北省“百生讲坛”演讲比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 , 何子耕是主持人 , 苏正民是演讲人 。
现场 , 何子耕听了苏正民的演讲几度落泪 。 “一张张真实的图片 , 一句句真切的话语 , 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爱和照顾 , 真切地感受到他一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 ”何子耕说 , 那一次 , 苏正民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 一堂讲述国家发展、人民奋斗的国情课 。
演讲比赛结束后 , 何子耕匆忙下台找苏正民合影 。 至今 , 这张照片还保存在何子耕的手机里 。
大凉山彝族小伙论文致谢刷屏,为何会让人感动地落泪?
文章图片
2019年 , 何子耕(中)和苏正民(右)合影 。
何子耕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苏正民的演讲让他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 , 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 , 走出大山是如此不易 , 也让他更懂得了教育的意义 。 如今 , 何子耕正在厦门大学读研 , 专业为高等教育学 。 他说:“我本科学的是公共管理学 , 也是在那次讲座后 , 我对教育学产生了兴趣 。 ”
何子耕笑着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此后两年 , 他再也没有见过苏正民 , 但他一直记着苏正民的演讲 , “苏正民既是追光者 , 也是拾光者 , 更是发光者 。 现在 , 他的这束光正在照亮和影响着我们” 。
也是在那次演讲后 , 被苏正民感染的何子耕开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 。 2019年 , 他主动报名参加了军运会志愿者 。 疫情期间 , 他又多次下沉社区做志愿服务 。
大凉山彝族小伙论文致谢刷屏,为何会让人感动地落泪?
文章图片
何子耕在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下的留言截图 。
被苏正民影响的还有舍友王浩恩 。 大学四年 , 王浩恩和苏正民一起无偿献血 , 和苏正民一起去凉山支教 , “如果不是遇见苏正民 , 我不会想到去做这些事” 。
作为苏正民的舍友 , 王浩恩评价苏正民 , “他是非常纯粹的人、没有私心的人 。 和他相处后 , 你会不自觉地敬佩他” 。
同住一间宿舍四年 , 王浩恩再读苏正民的论文致谢 , 依然还会感动 。 他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正是因为他了解苏正民的付出和努力 , 所以更想告诉苏正民 , “你最应该感谢的 , 是那个坚持的自己” 。
更多网友和刘楠一样 , 和苏正民并不相识 , 但依然被他的故事感动 。 “我们被感动的 , 不只是苏正民的苦难经历 , 还有他面对苦难的顽强努力 , 以及知恩图报 , 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 。 ”
刘楠说 , 苏正民在文中一一点名了65人 , 这些愿意帮助他的65人也都是身边的平凡人 , 但他们托举了一个山区学子的求学之路和向上人生 。 知恩图报的苏正民不仅没有忘记 , 还决定用自己的一生去回馈 。 刘楠说 , 这篇致谢里 , 阿苏争气 , 又有良人相帮 , 就是一段助人与感恩的美好故事 。
社会点燃了他的梦 , 他发出了照亮别人的光
学生苏正民的论文致谢火遍全网 , 和他相熟的老师却在心底添了一份担心 。
即使和苏正民认识多年 , 再读苏正民的论文致谢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晓老师依然被感动落泪:“社会点燃了他的梦 , 他又发出了照亮别人的光 。 ”
在苏正民的论文致谢中 , 赵晓被多次提起 。 2019年的那个冬天 , 赵晓在北京出差 , 得知苏正民一直只盖着一床薄被子 , 就为他买了一床厚棉被 。 这件小事被苏正民一直记在心底 , 并写进了论文致谢 。
大凉山彝族小伙论文致谢刷屏,为何会让人感动地落泪?
文章图片
作为新生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参加军训时的苏正民 。
“正民总说我们是在帮助他 , 其实他也在影响着我们 。 ”作为苏正民献血小分队的成员 , 赵晓不仅带着家人一起献血 , 还在苏正民的影响下签署了器官遗体捐献协议 。
面对自己的学生 , 赵晓总是不自觉地心疼 。 不止一次 , 赵晓提醒苏正民“不要委屈自己” 。 每次学校做活动 , 苏正民总是留下来打扫卫生、搬桌子;志愿服务队的工作 , 他总是挑最烦琐最困难的事情做;为了给自己和妹妹攒学费 , 他还会利用假期去掏下水道、去工地搬砖……
赵晓告诉长江日报采访人员 , 正民受过大家的善意和帮助 , 也很早就感受过艰难和凉薄 。 他以“感恩”拥抱世界 , 也希望更多的人以善意去守护他的纯真与初心 。
得知苏正民要离校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巢容华副教授交代苏正民 ,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 都要和老师说 , “老师们一定会帮你想办法 , 我们就是你的靠山” 。
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 , 巢容华感慨 , “我们敬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 , 但我们更要让甘为孺子牛的人过得幸福” 。
一个月前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校领导听说苏正民要离校回乡支教 , 急急忙忙去商场为苏正民买了两双鞋和一件衣服 。 “我们就想让这样的孩子也能过得好 , 不要活得太辛苦 。 ”
6月16日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 , 校长杨灿明在毕业致辞中点名表扬苏正民:“来自大凉山的苏正民同学虽生活艰苦 , 但始终自立自强、质朴友善 , 尽自己所能急人所需、解人之难 。 今天他与大家一同毕业 , 选择继续燃烧青春热血 , 开始了服务西部的新旅程 。 ”
那天毕业典礼结束后 , 杨灿明在会场遇见苏正民 , 反复叮嘱他:“毕业回乡支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 只有把身体各方面保证好 , 才能做更多的贡献 , 才能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 ”
(长江日报采访人员张维纳)
【编辑:郑晓晓】
大凉山彝族小伙论文致谢刷屏,为何会让人感动地落泪?】【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