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近日 , 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广州粤剧院联合出品的《南越宫词》斩获金鸡奖最佳戏曲片 , 这也是继《传奇状元伦文叙》《白蛇传情》和《刑场上的婚礼》分别获得第31届、第32届和第33届金鸡奖得最佳戏曲片提名后 , 粤剧电影再一次闪耀“金鸡” 。
为什么是《南越宫词》?粤剧电影为何频频“出圈”?
题材:不仅有家国情怀 , 还有催人泪下的爱情
《南越宫词》根据广州粤剧院在2009年创排的同名粤剧改编 。。
影片讲述了秦末汉初 , 秦王朝派赵佗南下征战百越 , 赵佗罢战求和 , 最终融合汉越民族 , 成为南越王 , 为南越创造了一段和谐发展的光辉历史 。
对于这样一出新编历史剧 , 导演马崇杰认为:“这部戏的主题立意非常好 , 南越王赵佗从中原到南越 , 建立了南越国 , 促进了民族融合 。 在创作时 , 我们需要考虑两个侧重点 , 一个是叙事 , 一个是人物性格和情感 。 ”
电影版的《南越宫词》 , 不仅有家国情怀 ,

文章图片
《南越宫词》剧照
影片中赵佗戎马半生 , 胸怀大爱 , 人生复杂曲折;金笛刚强果敢、善良大义 , 为和平放下仇恨 , 也成为了赵佗的一生所爱 。 “在关键的几个节点上 , 赵佗发现这个女孩不简单 。 赵佗和金笛的感情线是属于不打不相识 , 赵佗下决心停战促进民族融合 , 就是金笛的态度给他的启发 , 最后还有金笛舍身救赵佗的情节 。 ”马崇杰说 。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看完影片后如此评价 。
形式:保留了戏曲“原汁原味”的唱段
戏曲是舞台的艺术 , 而电影是镜头的艺术 。 如何用电影的手法表现戏曲舞台 , 将两个不同维度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马崇杰出身京剧世家 , 其伯父马连良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 与红线女、马师曾、新马师曾等粤剧大家都有很深的情谊 。 所以马崇杰从小就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 还执导了《刑场上的婚礼》《睿王与庄妃》等粤剧电影 ,

文章图片
导演马崇杰
在梨园长大 , 又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 深耕戏曲电影领域近三十年的马崇杰认为 ,
“有一种说法 ,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 。 我们去看戏 , 看的是角儿 , 是马连良、马师曾、红线女……把戏曲拍成电影 , 就要把这些东西诠释得更漂亮 。 比如《睿王与庄妃》 , 我坚持保留了倪惠英老师12分钟的唱段 , 就是要让大家欣赏粤剧唱腔之美 , 欣赏角儿的艺术 。 ”他说 。

文章图片
他同时指出 , 戏曲电影也是电影 , 肯定要用好镜头语言 。 “比如《南越宫词》最后一场戏 , 赵佗在地宫里怀念金笛 , 我们就用了电影特技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 , 这样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感染力 , 在舞台上很难实现 。 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技术 , 既强化了粤剧的韵味 , 戏的内涵 , 同时也能表现人物内心 。 ”

文章图片
在剧中饰演赵佗的欧凯明告诉采访人员 , 片中有几段感人至深的经典唱段 , 都保留在了电影里 , 让观众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戏曲魅力 。 “例如赵佗初到南越 , 看到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时 , 他展现了一个将领最善良的一面 , 拔出了剑 , 眼含热泪说‘不能再打了’;最后在他白发苍苍时 , 回首这一生 , 他的一些亲人牺牲了 , 但是换来了南越百姓的和平、安康和幸福 , 他百感交集 , 感到无悔 , 同时也请求亲人的原谅 。 这几个唱段可以让观众听得非常过瘾 。 ”
角色:跨度从壮年到老年
这出戏 , 欧凯明在舞台上演了不下几十场 , 但在影棚里演绎还是头一次 。 在镜头前 , 戏曲演员的表演必须“收着” 。 因为平时在舞台上 , 演员离观众比较远 , 肢体语言的表达会相对夸张 , 而镜头会将表情、动作放大 , 所以必须掌握好表演的分寸 。
对他来说 , 赵佗这个角色 , 最有挑战的一点是 , “要从壮年演到老年 , 从英俊小生演到白发苍苍 , 以文武生的程式来完成人物塑造 。 年龄的跨度大 , 在短时间内展现他波澜壮阔的人生 , 需要很强的情绪爆发力和感染力 , 演得很过瘾” 。

文章图片
马崇杰导演(右)与《南越宫词》主演欧凯明
如何在影片中体现岭南文化元素?马崇杰介绍 , 影片大量使用了数字技术 , 使每一个场面极具电影场景的写实性 , 又具备戏剧舞台的写意性 。
为了全景再现南越古国的盛况 , 拍摄全程共使用了3个摄影棚进行场景搭建 , 包括南越王宫、地宫、御花园、山寨等核心场景 , 置景及道具再现了各类青铜器皿、古代图腾、金笛雕像等元素 , 再辅以虚拟的场景展现出巍峨瑰丽的宫殿群和神奇浪漫的南越古国风情 。
专家点评:为何粤剧电影频频有亮眼表现?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杨露认为 , 《南越宫词》的获奖 , 是实施“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的系列成果之一 , 也是广州历年来加强对岭南传统艺术的保护和创新发展取得的成效 。
她介绍 , “广州市粤剧电影精品工程”于2018年9月启动 , 工程规划将10部大型粤剧拍摄成为粤剧电影 , 并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上映 。 粤剧电影《南越宫词》便是摄制的十部剧目其中一部 。
这项传承发扬粤剧的创新性工程以“粤剧+电影”“文艺+科技”等新表现形式 , 拓展粤剧艺术发展空间 , 扩大粤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 。 目前已完成《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睿王与庄妃》《范蠡献西施》的拍摄 。

文章图片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表示 , 粤剧因题材的故事性 , 使得转换成电影时 , 有欣赏和接受上的便捷 , 情节好看、利于传播;在表演上既有戏曲的形式感 , 又有影视的生活化和偶像化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我觉得粤剧电影既有着中国戏曲电影的共性 , 又有粤剧的特性 。 ”
崔伟还提出 ,。 “这部电影拍摄时重新进行了艺术创作 , 没有过分限制到在戏剧创作原来的窠臼之中 , 既发挥了戏曲表达的长处 , 用唱来抒发内心情感 , 更重要的是浓缩了很多情节上的爆发点 。 ”
尹鸿认为 , 这部戏做了电影化的努力 , 包括在镜头调度、演员跟镜头的关系 , 有冲击力 , 在动作剪辑上也是电影化的剪辑 , 挺有兴味 。 “相信能让对粤剧不是特别熟悉的观众 , 也能很好地去了解 。 所以我对它未来的市场还是有一定的期待 , 会成为一个比较长久 , 让大家觉得有韵味的作品 。 ”
【采访人员】徐子茗
【统筹】李培毕嘉琪
【作者】徐子茗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为什么是《南越宫词》?粤剧电影为何频频摘奖?|文艺观】来源:南方+-创造更多价值
稿源:(南方plus)
【】网址:/a/2022/0108/010Q2302102022.html
标题:为什么是《南越宫词》?粤剧电影为何频频摘奖?|文艺观